宝石·检测

  • 含硅和GR1缺陷的蓝色CVD合成钻石的检测及颜色成因分析

    张晓玉;宋中华;汪洋;李梦;刘美颖;高博;

    硅相关缺陷和辐照产生的空穴缺陷均可使CVD实验室生长钻石呈蓝色。近日,对一颗蓝色方形钻石样品进行显微放大观察、发光图像观察以及光谱学测试等,发现该样品为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合成钻石,红外光谱显示,该蓝色CVD合成钻石为Ⅱa型,未检测到与氢缺陷相关的吸收;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显示,除了在737 nm [SiV]~-和741 nm(GR1)处有非常强的吸收外,在830、856 nm和946 nm [SiV]~0处观察到弱吸收,GR1产生的一系列吸收使该样品在蓝区透过,最终呈蓝色;激光拉曼光致发光光谱显示存在明显辐照特征,强的503.5 nm(3H)、强的741 nm(GR1)以及515.8、533.6 nm和580 nm等发光缺陷;H3(503.2 nm)和H2 (986 nm)等缺陷的存在以及596/597 nm双峰的缺失,表明样品在辐照处理前经历过高温处理。

    2023年03期 v.25;No.11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内蒙古黄岗梁含束状包裹体石榴石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史玉静;陈涛;郑金宇;李星彤;张倩;

    石榴石中常有各种类型的包裹体。本文对产自内蒙黄岗梁地区含有束状包裹体的石榴石样品进行了常规矿物学测试、电子探针、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等测试分析,以获取该地区此类石榴石及其束状包裹体的矿物学特征。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该地区此类石榴石为钙铁榴石,含有Mn、Ti、Mg、Cr等杂质元素;拉曼光谱分析显示特征钙铁榴石峰谱;该区此类钙铁榴石呈现深褐色-褐黄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Fe~(3+)在~6A_(1g)→~4A_(1g)~( 4)E_g能级间的电子跃迁产生蓝紫区的438 nm吸收峰,其指示颜色主要由Fe~(3+)导致;该区钙铁榴石的红外光谱中吸收峰与[SiO_4]~(4-)振动和Fe~(3+)有关,不同样品中吸收峰的偏移是因其含有少量钙铝榴石和锰铝榴石引起的。石榴石样品的束状包裹体主要为浅褐色,一部分分布于六边形包裹体中,另一部分呈放射状、扇形分布,少数为丝状分布。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束状包裹体的横截面大多为近似圆形、矩形或三角形的空管,纵截面为长条状;部分充填有石英和方铅矿;六边形包裹体中存在富Al的环带。

    2023年03期 v.25;No.117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0K]
  • 缅甸抹谷粉色石榴石的宝石学和谱学特征

    张龙博;林碧菡;万水芸;陈涛;张倩;

    采用折射仪等常规宝石学仪器、电子探针(EPMA)、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激光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对2颗产自缅甸抹谷的粉色石榴石样品进行测试。红外光谱及拉曼光谱表明其属于较纯净的钙铝榴石端元。电子探针测试得到其化学成分均接近钙铝榴石端元,平均晶体化学式分别为Ca_(3.08)(Al_(1.84)Ti_(0.06)Fe_(0.01)Mg_(0.01))_(1.92)[(Si_(2.90)Al_(0.10))_(3.00)O_(12)]和Ca_(3.06)(Al_(1.84)Ti_(0.08)Fe_(0.01)Mg_(0.01))_(1.94)[(Si_(2.91)Al_(0.09))_(3.00)O_(12)]。LA-ICP-MS测试结果表明,2颗粉色石榴石样品均含有Ti、Fe、Zr、Mn、Nb、Ga、Sn等微量元素,相比于颜色相近的墨西哥草莓红钙铝榴石前者Ti含量较高,在5 444~10 035 ppm,而Mn含量较低,仅有47~132 pp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显示,2颗粉色石榴石样品分别在489 nm和495 nm处有吸收带,均有以550 nm为中心的吸收宽带,结合微量元素测试结果及其他学者对石榴石及其他硅酸盐矿物中Mn离子吸收光谱的研究分析,推测样品的粉红色由Mn~(3+)导致。

    2023年03期 v.25;No.117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 绿柱石热处理前后内部显微特征对比研究

    陈鑫;陈涛;郑金宇;曹楠;徐行;庄玥;王紫薇;

    绿柱石的热处理工艺简单、应用广泛,且经热处理后其颜色稳定,因此市场上常出现经热处理的绿柱石如海蓝宝石。经热处理后绿柱石的内部显微特征可能会发生一定变化。采用马弗炉在空气条件下进行400~1 000℃范围内热处理实验,通过运用显微拍照记录样品热处理前后内部显微特征以及激光拉曼光谱仪测试样品热处理前后气液包裹体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未经热处理绿柱石内部存在以CO_2+N_2+CH_4为混合气体和溶有少量CO_2的H_2O为液体的气液两相包裹体;热处理后绿柱石部分气液包裹体会发生爆裂,导致流体逸出,只剩下空腔。此外,包裹体爆裂后导致其原有形状发生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部分扁平状气液两相包裹体变为扁平状裂隙,拉长管状气液包裹体腔壁出现局部断裂和收缩。流体包裹体爆裂与热处理温度、包裹体大小有关。当热处理温度为400℃时,绿柱石中仅部分较大尺寸的气液包裹体中气液逸出;当热处理温度大于或等于650℃时,几乎所有的气液包裹体中气液均逸出。对发生爆裂的流体包裹体的拉曼测试,未检测到原来的气相和液相的拉曼位移峰,进一步证实了热处理后空腔包裹体的形成。通过显微观察绿柱石内部气液包裹体特征是鉴别其是否经过热处理的有效手段,较小尺寸气液包裹体的变化特征或可指示热处理温度,系统地研究绿柱石热处理前后内部显微特征,有助于热处理绿柱石的有效鉴别。

    2023年03期 v.25;No.117 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4K]
  • 金黄色透辉石的宝石学特征及颜色成因初探

    孙瑞祯;郑亚龙;王成博;彭子诚;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能量型色散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和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测试分析,对市场上少见的一种金黄色透辉石的宝石学特征和谱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其颜色成因。结果表明,该样品的矿物组成为透辉石,其中含有包括Fe在内的多种微量元素;样品中Fe的存在形式主要为Fe~(3+);Fe~(3+)在450 nm处的T位Fe~(3+)-O电荷转移和M1位Fe~(3+)的d-d跃迁是金黄色透辉石致色的重要原因。

    2023年03期 v.25;No.117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 伊朗Baghu绿松石及伴生矿物的矿物学和谱学特征

    张玥;杨明星;刘玲;温慧琳;Bahareh Shirdam;沈锡田;

    伊朗Baghu绿松石矿床位于Kuh-Zar地区,该矿床的绿松石品质较好但并未用于商业的开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以及紫外-可见光光谱仪对伊朗Baghu矿区的4块蓝色-浅蓝色为主的绿松石矿样品进行矿物学和谱学特征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绿松石微晶大小约为1~5μm,呈长柱状、板状、鳞片状集合体;拉曼光谱和能谱的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伊朗Baghu绿松石伴生矿物有电气石、云母、石膏、假孔雀石、硅孔雀石、重晶石、黄铁矿、长石、石英、黄钾铁矾、明矾石及金红石,其中电气石呈放射状,石英自形程度好。根据伴生矿物共生组合,推断该绿松石成矿母岩为岩浆岩,该产地特有伴生矿物为电气石、孔雀石、硅孔雀石、假孔雀石,可作为判别产地的特征之一。拉曼光谱及红外光谱均显示出绿松石H_2O、OH~-、PO_4~(3-)基团的吸收谱峰,与其他产地的光谱特征较为一致。紫外-可见光谱显示的422、429 nm和650~670 nm处的谱峰分别是由Fe和Cu离子引起。

    2023年03期 v.25;No.117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7K]
  • 青金石的宝石矿物学及谱学特征研究

    张敏;王子骏;郑琪冉;曹素巧;王枫;

    青金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蓝色玉石,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宝石矿物学及谱学特征研究有助于青金石的鉴定及其仿制品鉴别,并为其品质分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选取3件不同品质的青金石样品,利用宝石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对其进行测试,综合分析其矿物组成特征及谱学特征。结果显示,3件样品的矿物组成有较明显的差异:样品1主要矿物为青金石、方解石、黄铁矿、透辉石,含少量方钠石、榍石,品质中等;样品2主要矿物为青金石、方解石、黄铁矿、透辉石,含少量长石,品质较差;样品3仅见青金石、透辉石及少量黄铁矿,为高品质。3件样品的红外光谱差异不大,表现为青金石的架状硅酸盐结构及其结构通道的附加阴离子所致1 103、1 014、969、921、624、549、517、460、412 cm~(-1)附近吸收峰。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微区测试,3件样品均见257、544、1 092 cm~(-1)处青金石的特征拉曼位移,最强峰出现在544 cm~(-1),为S_3~-的对称伸缩振动所致。紫外-可见光谱表现为以600 nm为中心的宽带吸收带(与自由基离子S_3~-有关)以及400 nm附近弱吸收带(与[SO_4]~(2-)及S~(2-)有关),该特征吸收使青金石呈现蓝色或蓝紫色外观。

    2023年03期 v.25;No.117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高密度无色合成立方氧化锆的宝石学特征及密度成因

    吴箫龙;潘少逵;舒骏;何远航;

    近年来,广西梧州出现一种高密度无色合成立方氧化锆(CZ),但目前对于此种人工宝石的宝石学特征研究很少。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及LA-ICP-MS对这种高密度CZ样品的宝石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高密度CZ的相对密度约为6.60,在长短波紫外光下呈强蓝色荧光;普通密度CZ样品的相对密度约为5.96,荧光惰性,其余常规宝石学参数二者几乎一致。高密度CZ中含有约32 wt%的Gd元素,确定其为Gd_2O_3作稳定剂,推测Gd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偏高而导致高密度CZ样品的密度偏高。根据LA-ICP-MS数据计算出分子式,推算高密度CZ样品的相对密度应为6.93,与实测不符。由此推断,影响其密度的因素不仅是Gd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于离子半径Gd~(3+)相较于Y~(3+)和Zr~(4+)偏大,推测Gd~(3+)半径偏大导致晶体常数发生变化,致使密度少许下降。

    2023年03期 v.25;No.117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一种苏纪石仿制品的宝石学特征

    陈玉炜;王玲;张峰;葛梦雅;王海友;

    近期苏纪石受到许多珠宝爱好者的喜爱,随着市场的火热仿制品也随之出现,但对于苏纪石仿制品的研究较少。采用常规宝石学鉴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测试方法,对近期检测中集中出现的一种苏纪石仿制品进行了常规宝石学和谱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该苏纪石仿制品表面颜色不均匀,凹坑、裂隙处颜色富集,且经酒精擦拭后掉色。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该苏纪石仿制品主要含叶蛇纹石和方解石两种矿物,出现了方解石1 420、874、712 cm~(-1)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叶蛇纹石3 686、1 083、968、611、570、436 cm~(-1)的红外特征吸收峰。拉曼光谱分析出现方解石150、277、708、1 080 cm~(-1)的拉曼位移,白云石168、291、717、1 090 cm~(-1)的拉曼位移,以及叶蛇纹石127、220、373、457、515、628、682、1 039 cm~(-1)的拉曼位移。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可见580 nm左右的强宽吸收带,推测可能是由含Mn~(3+)的外界染剂染色而成。这种苏纪石的仿制品与苏纪石有明显区别,是由蓝田玉染色而成,根据国家标准应定名为蓝田玉(染色)。

    2023年03期 v.25;No.117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营销·管理

  •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竹山绿松石溯源监管协同演化博弈

    武园伊;刘子源;高婧珂;

    绿松石作为湖北省竹山县支柱产业,2010年“竹山绿松石”已申请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产品。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推动绿松石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强化绿松石产业链中相关主体的协同监管作用势在必行。从多元协同视角,针对绿松石产业链中原石开采和加工处理两个重要环节,结合区块链技术反向监督品牌溯源的应用背景,构建相关利益主体政府、村民和绿松石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利用python对博弈主体演化过程进行模拟仿真,探究三方主体博弈格局的演变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政府主导,奖惩机制,区块链监管机制应用,绿松石企业集约化以及规模化发展。

    2023年03期 v.25;No.117 7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9K]

设计·工艺

  • 韩国现代艺术首饰的发展历程

    李钊;■;

    20世纪70年代初,艺术首饰被引进韩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韩国的艺术首饰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并逐步形成了简约清新、高辨识度的特点。以韩国艺术首饰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聆听亲历者讲述,并结合史料阅读以及对各个历史时期主要首饰艺术家进行调查和访谈,力求客观、真实地展现韩国现代艺术首饰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将这段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专业期、革新期和爆发期,并论述了各个阶段的历史背景、主要特征、重要成就以及代表人物等。此外,还指出了韩国艺术首饰存在的两大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出两点基本启示并对中国的首饰教育及行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2023年03期 v.25;No.117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4K]
  • 榫卯结构在3D打印首饰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贾隽雯;孙仲鸣;

    榫卯结构作为传统结构工艺可与首饰结构结合,实现首饰可替换、多式样的佩戴,在首饰设计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笔者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小体量、高精度结构的制造技术,探究了榫卯结构在3D打印首饰中的设计应用,分析了榫卯结构和3D打印技术的基本情况,榫卯结构与首饰设计、3D打印技术的转化关系,榫卯结构3D打印技术在首饰设计中的适用性,最终通过3D打印技术获得了可替换榫卯首饰的创新设计方案和实际应用。最后总结了榫卯结构在首饰结构中的转化方式、结构、材料、尺寸等方面的设计重点,对榫卯结构在3D打印首饰设计的应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为其首饰设计的结构创新、材料置换提供思考。

    2023年03期 v.25;No.117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教育·文化

  • “金课”背景下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以“宝石鉴定原理与方法”课程为例

    罗洁;徐亚兰;岳素伟;剡晓旭;

    针对“宝石鉴定原理与方法”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家对“金课”建设的要求及SPOC教学的特点,文章构建了适合该课程的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混合式教学活动、考评方式等多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设计。经过教学实践,发现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旨在建立科学、有效且高效的宝石类课程教学体系,拓展SPOC教学模式的研究范畴,助力高标准、高质量珠宝专业人才培养。

    2023年03期 v.25;No.117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黄金珠宝主题博物馆在当代黄金珠宝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王振;

    黄金珠宝主题博物馆(以下简称珠宝博物馆)是在黄金珠宝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珠宝博物馆不仅具备传统博物馆的功能,还揭示了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是世界黄金珠宝文化交流中枢,体现了产业发展的成果并对产业的发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比较和借鉴国外珠宝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一步探讨我国珠宝博物馆的发展方向;最后,呼吁重视我国珠宝博物馆的建设,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证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2023年03期 v.25;No.117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