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德平;郑丹威;郑宗坦;黄珊珊;
重点研究了老挝石的化学成分、形貌特征和矿物组成,并与寿山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老挝石样品的相对密度为2.52~2.65,主要化学成分为SiO_2和Al_2O_3,与高岭石族矿物的标准值相近;在显微镜下,老挝石样品中地开石的颗粒较粗,高岭石颗粒较小,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地开石晶粒结晶完好,呈假六方片状,粒径较大,高岭石呈片状,结晶程度较好,粒径较小,珍珠陶石颗粒细,结晶程度较低。通过统计,老挝石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族矿物,包括地开石、高岭石和珍珠陶石,没有叶蜡石和伊利石。老挝石样品中含有高岭石矿物的占2/3以上,高山石类寿山石中含有地开石的占2/3以上,寿山田黄石中未见高岭石,而"老挝田黄"样品均含高岭石。
2017年05期 v.19;No.83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4K] - 徐小玲;宋红英;杨春;廖佳;喻云峰;陈索翌;陈雪梅;
Zachery又称电解处理绿松石,鉴别天然与电解处理绿松石是宝石检测行业难题之一。为了寻找两者的鉴别方法,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孔隙度测试、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图谱、小焦点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研究表明:(1)Zachery处理绿松石的孔隙度小;(2)X射线荧光光谱测试显示,Zachery处理绿松石K元素的质量分数异常高,颜色受K元素质量分数高低的影响;(3)Zachery处理绿松石的处理深度可从0.2mm到整个成品样品。综合测试结果显示,宝石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可有效鉴别Zachery处理绿松石。
2017年05期 v.19;No.83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9K] - 申晓萍;刘莉;魏进国;
通过常规宝石学研究方法,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和电子探针测试,对广西大化黑青色和田玉的常规宝石学特征和矿物组成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大化黑青色和田玉的相对密度范围为3.01~3.13,平均为3.08,折射率为1.61~1.63(点测),处于和田玉标准参数范围的较大值。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分析显示,广西大化黑青色和田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阳起石,次要矿物为透长石、黄铁矿和白云石等;电子探针结果分析显示,广西大化黑青色和田玉的主要成分为阳起石,与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结果一致。
2017年05期 v.19;No.83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5K] - 赵鸿洲;祖恩东;
利用偏光显微镜、万能试验机测试岫玉、蓝田玉样品的矿物学特征及力学抗拉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岫玉的主要矿物为鳞片状变晶结构蛇纹石,次要矿物有滑石、闪石类,大部分呈纤维定向排列,结构致密;蓝田玉主要矿物为叶蛇纹石与块状方解石,次要矿物有大量辉石、橄榄石颗粒,结构松散;玉石中矿物结构、数量、形态的差异导致其力学抗拉强度差异,岫玉的抗拉强度平均值为15.09 Mpa,强于蓝田玉的9.59 Mpa,岫玉有较高的成品率。
2017年05期 v.19;No.83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9K] - 宋雪阳;张倩;
贝壳是一种常见的首饰的材料,其种类繁多,经常被加工或处理成各种形状的饰物,难以判断其原始种类。本次对一串疑似"贝壳"的杂色手排样品进行未知鉴定,并将它与市场上常见的贝壳首饰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市场上贝壳首饰的主要品类及基本特征。利用折射仪、静水称重法等方法对手排及其它贝壳饰品进行基本宝石学特征测试,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对其成分及谱学特征进行测试,最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内部结构进行观察。经过测试和分析,得出手排成分为方解石,呈细长板片状排布,整体呈近似放射状分布,密度偏低,表面呈丝绢光泽,推测其取材于方解石型贝壳或贝壳方解石层。市场上的贝壳首饰主要矿物组成为文石,晶体呈砖墙状密集平行排布,它们的相对密度多高于手排样品,且表面显示珍珠光泽和晕彩。此外手排没有出现有机染料染色的特征,推测其颜色是由类胡萝卜素所致。
2017年05期 v.19;No.83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1K] - 谢欣;狄敬如;吴晓兵;
选取腾冲市场上常见的缅甸琥珀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常规宝石学特征、包裹体特征以及红外光谱特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缅甸琥珀样品在偏光显微镜下出现异常消光现象,大多数缅甸琥珀相对密度在1.020~1.050,植物珀、血珀、翳珀的相对密度偏大,分别为1.064、1.084、1.109;缅甸琥珀样品在紫外线长波下普遍发强蓝白色或蓝紫色荧光,在短波下发弱荧光或不发光,其中红茶珀品种在紫外线长波下发强紫粉色荧光,血珀和翳珀品种发弱土黄色荧光;缅甸琥珀样品中包裹体的种类繁多,流纹、裂隙、气相和气液两相包裹体、点状包裹体等普遍存在,面纱状流纹包裹体具有产地鉴定意义。红外光谱测试结果显示,缅甸琥珀具有产地鉴别意义的特征吸收峰在1 300~1 000cm~(-1),该范围内存在4个主要吸收峰,其中1 142cm~(-1)附近峰的强度最大,1 224cm~(-1)附近次之,1 090和1 031cm~(-1)附近的吸收强度较弱。
2017年05期 v.19;No.83 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