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心强;宋鹰;陆永庆;
用标准的珠宝鉴定紫外灯(波长为365nm和254nm)对天然蓝色和无色以及辐照处理蓝色托帕石样品进行测试发现,天然蓝色托帕石的紫外荧光强度从强到弱,变化较大,而各种辐照处理蓝色托帕石的紫外荧光强度均微弱甚至不显现。在紫外荧光测试的基础上,使用BY-1阴极发光仪和美国Ocean Optics的USB2000型CCD多通道光谱仪对其阴极发光特征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蓝色托帕石的阴极发光强度最强,天然无色托帕石的次之,辐照处理蓝色托帕石的最弱,仅为天然蓝色托帕石的1/3。因此,阴极发光测试可以快速、无损鉴别天然和辐照处理蓝色托帕石。
2006年02期 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 杨芳;余晓艳;雷燕平;
在河北阜平地区发现稀有珍贵宝石品种———变色萤石。采用CIE颜色表征系统,对其变色效应进行了定性、定量描述。变色萤石在日光下呈灰蓝色,在白炽灯光下呈红紫色。在标准D65和A光源下的色度坐标分别为(x=0.3250,y=0.3313)和(x=0.4717,y=0.3895)。通过色差计算,定量评价了其变色程度它在不同光源下的色差和色调角差均很大,表明其变色效应明显。结合吸收光谱特征,利用现代色彩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解释了变色萤石变色效应的形成机理。在不同的光源条件下,变色萤石各波段色光的透射刺激强度和人眼3种锥体细胞的相对兴奋度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2006年02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吴广州;王慧;翁文剑;韩高荣;杜丕一;
采用化学染色法对浙江诸暨三角帆蚌淡水养殖珍珠进行着色,获得了玫瑰红色和橙黄色染色珍珠。利用JEY-PS色彩分析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化学前期处理及染色过程中珍珠的色彩、光泽、微形貌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化学处理后珍珠的杂色消失,在其表面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微孔,有利于染色过程的控制。在染色前期,颜色变化对珍珠的光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颜色的加深,反射率下降;在染色后期,珍珠表层逐渐得到修复,随着修复效果的逐渐显现,珍珠的反射率重新得到提高,表面粗糙度下降。通过控制染色过程,珍珠的光泽可以达到染色前的水平。对于玫瑰红色和橙黄色染色珍珠,染色时间控制在6~7d其染色效果最好。
2006年02期 9-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 夏德时;2006年02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赵蔓曲;蓝延;于娜;张天阳;
采用折射仪、紫外荧光灯、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扫描电子显微分析,对一种近来出现在市场上的玉石新品种、来自俄罗斯的绿泥石玉———“天使之玉(seraphinite)”———的宝石学特征、微观结构及其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绿泥石玉呈深绿色、微透明—不透明集合体,具鳞片变晶结构,裂隙少,质地均匀,在紫外荧光灯下不发荧光,摩氏硬度为2.5,折射率为1.58,密度为2.60g/cm3。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该绿泥石玉的物相为绿泥石。扫描电子显微分析结果表明,绿泥石晶体发育良好,可见不同排列方向上的绿泥石晶体集合体呈交叉分布。能谱结果表明,该绿泥石晶体的化学组成w(MgO)为35.4%,w(Al2O3)为14.8%,w(Si O2)为32.6%,w(FeO)为4.2%,w(H2O)为13.0%。该绿泥石玉基本由斜绿泥石组成,斜绿泥石的晶体化学式为:Mg6(Fe0.7Mg3.8Al1.5)(Si6.2Al1.8)O20(OH)16;晶体呈定向排列,颗粒较大的片状晶体产生波状弯曲现象。这些结构特征是造成该绿泥石玉具有丝绢光泽的可能原因。
2006年02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黄贵明;罗理婷;2006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吕林素;何雪梅;沈美冬;
含Cr浅闪石呈翠绿色,半透明—透明,硬度较高,玻璃光泽,晶体完好,单个晶体较大,可用作宝石材料,外观极像祖母绿。在前人的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常规宝石学检测技术对含Cr浅闪石进行了较系统的宝石学研究,并对其致色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含Cr浅闪石的翠绿色是由晶格中的Cr3+产生的。
2006年02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夏德时;2006年02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黄艺兰;亓利剑;
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对海南三亚企鹅贝及其附壳珍珠不同部位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配合稀盐酸(0.5%)和EDTA试剂对样品进行脱钙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海水成因的珍珠层中有机质薄膜对珍珠层的螺旋生长成核和结晶取向起到了严格的调控作用,它为文石或方解石晶体的生长提供一个有效的定位或成核中心;有机质与文石微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螺旋交互生长具有周期性,从而产生珍珠层表面的这种结构形态。企鹅贝珍珠层的形成归因于层间有机质薄膜的初始螺旋成核作用;有机质薄膜直接诱导了文石晶核的形成并调控珍珠层螺旋生长,促使文石微片晶与有机质膜螺旋有序交生,控制文石晶体的结晶取向和组装方式,并导致螺旋生长层的形成。
2006年02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 夏德时;2006年02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余炼钢;杨明星;
采用偏光显微镜对湖北鄂州淡水三角帆蚌壳珍珠层的生长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片状晶体构成的规则致密形态外,蚌壳珍珠层内还有亮带(异常消光区)、纤维状夹层、柱状夹层、黄褐色条带或环带等特殊生长形态。亮带和纤维状夹层均由外套膜表皮细胞的异常分泌物沉淀结晶而成;柱状夹层是蚌壳根部珍珠层局部受外力作用重结晶的产物;黄褐色条带或环带内有机质浓度的变化显示了蚌体新陈代谢由异常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珍珠层内的平行纹理反映了外套膜分泌面相对壳体由根部向壳缘缓慢移动的生长机制。柱状夹层两侧的纹理体现外套膜分泌面的两种移动方向:上侧沿壳内侧面由根部向壳缘方向移动,下侧垂直于珍珠层层面由外向内移动。
2006年02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 夏德时;2006年02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王小莉;袁心强;
铝硅钡石是缅甸帕敢翡翠矿床中新近发现的一种矿物。采用显微镜下观察,并配合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吸收光谱、电子探针等测试分析方法,对铝硅钡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样品中的主成分w(BaO)为35.11%~37.88%,w(Al2O3)为27.22%~29.33%,w(Si O2)为31.20%~33.57%。依据EPMA,TG,IR测试结果推测,帕敢翡翠矿区的铝硅钡石有无水、含部分水及含标准水3种类型,H2O为结构水。
2006年02期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夏德时;2006年02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杨淼;丘志力;
评估目的对珠宝首饰的整个评估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它体现着社会对评估的需求,是珠宝市场发展成熟程度的反映;另一方面它是评估过程中选择价值类型的重要前提。通过比较发现,目前中美珠宝首饰评估在目的与需求上客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经济、法律、文化等社会环境及中美珠宝产业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在中国现实环境下,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需要的珠宝首饰评估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尽快统一涉及不同评估主体的珠宝首饰评估准则及技术标准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6年02期 34-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范建良;郭守国;刘学良;王以群;
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消除云南红宝石中的暗色条带,降低杂色影响,红宝石的红色调明显得以改善。通过能散X射线荧光测得,从红宝石内部析出的元素主要为Fe。吸收光谱测试结果显示,热处理后红宝石的吸收峰强度增强并发生蓝移现象,红色调加强,饱和度提高。
2006年02期 38-4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肖伟;2006年02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罗泽敏;陈瀛;曾祥汉;张荣红;陈敬中;
简介了分形几何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首饰设计的原理,提出了把具有自相似性的分形单元作为一种构成要素参与首饰设计的思想。从分形软件和计算机辅助首饰设计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大胆的分析和设想,针对市场上常见的首饰进行了分形几何学的初步探讨。
2006年02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赵以娟;张荣红;秦峰;
通过对唐朝妇女发饰的材料、外形、工艺、色彩等进行研究,总结出唐朝妇女发饰的风格特点。唐朝妇女发饰映衬出大唐社会开放和胡化背景下必然呈现出典雅雍容、华丽而开放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的产生与整个唐朝的社会气氛相吻合。
2006年02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鲍雪;2006年02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2006年02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夏德时;2006年02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