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钻石:从岩石圈地幔到市场交融与检测技术博弈_地质·资源

  • 中国金刚石找矿勘查历程及资源现状

    蔡逸涛;肖丙建;马维;付海涛;向华;张琪;肖凡;万方来;李帅;周琦忠;张英杰;宋瑞祥;

    中国金刚石找矿勘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经历了从河流砂矿普查、原生矿突破、深部隐伏矿体勘查及国际合作勘查等多个阶段,逐步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找矿方法与资源评价体系。早期在湖南沅水流域发现了我国首个工业级金刚石砂矿;60年代在山东蒙阴和辽宁瓦房店等地实现了金伯利岩型原生矿的重大突破。近年来,随着高精度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深部增储与新区域找矿工作得以推动,同时安徽栏杆辉绿岩中发现的微粒金刚石进一步拓展了金刚石寄主岩类型认知。截至2024年,全国已探明金刚石储量0.92百万克拉,资源禀赋贫乏,保有储量仅占全球总量的0.1%,主要集中于辽宁、山东、湖南三省,且面临资源枯竭与高度依赖进口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合成金刚石技术革新正重塑产业格局,倒逼深部勘探技术突破;而机器学习驱动的智能找矿新模式,正推动“地质-物探-重砂-遥感”四位一体分析平台建设,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战略转型。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金刚石找矿历程、资源现状及分布特征以及对近些年金刚石储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以期为未来勘查方向与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7;No.13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辽宁瓦房店地区原生金刚石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

    付海涛;

    辽宁省南部的瓦房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原生金刚石矿产地,自1971年在该区发现金伯利岩以来,金刚石矿找矿工作持续开展,目前已发现100多个金伯利岩体,其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基于控矿因素研究得到新认识和勘查工作不断深入,在距离已开采的50号岩管外围约1km、埋深近300 m处,发现了被推覆构造错断的50号岩管的一段隐伏金刚石矿体。通过对本区金刚石矿勘查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认为瓦房店地区金伯利岩体呈成群成带产出特征,具有“构造控形定位”规律:成矿期断裂构造控制了金伯利岩体的分布和岩体初始形态,成矿期后推覆构造主导岩体现今空间形态,金伯利岩体的产出位置与构造盆地亦有一定的关系。本区金伯利岩体,不论是岩管还是岩脉均含有金刚石,其中岩管产出的金刚石晶体粒度和品质优于岩脉产出。同时,水系重砂指示矿物异常、密集节理带以及地磁异常是本区金刚石主要找矿标志。本研究认为,本区具有寻找隐伏矿体的巨大找矿潜力,已知金伯利岩体东侧是寻找受到推覆构造破坏的隐伏矿体的重要区域,岚崮弧南部的构造盆地是寻找隐伏金伯利岩体的重要区域。

    2025年04期 v.27;No.130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6K]

探究钻石:从岩石圈地幔到市场交融与检测技术博弈_宝石·检测

  • 塞拉利昂济米矿区天然Ⅰb型系列钻石中晶格缺陷的形成与演变机制及其成因意义

    亓利剑;周征宇;招博文;杨池玉;曾春光;张丛森;吕永德;

    塞拉利昂济米矿区地处西非克拉通,其产出的黄色钻石以Ⅰb型、ⅠaA~Ⅰb过渡型及Ⅰb~ⅠaA型居多,且内部富含硫化物包裹体。近年来,该地区Ⅰb型系列钻石晶格中[N_2V]~0、[NV]~0、[NV]~-等缺陷中心的起因和演变过程及其孤氮(C缺陷中心)的驻留机制等问题,已成为地球科学和宝石矿物学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热点。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原产自塞拉利昂济米矿区天然Ⅰb型系列钻石样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显微拉曼光谱、显微红外光谱、阴极发光显微镜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等测试方法,从晶格缺陷和矿物谱学角度研究该地区Ⅰb型系列钻石中晶格缺陷的起因、演变机制及其与位错滑移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塞拉利昂济米矿区天然Ⅰb型系列钻石样品在结晶生长过程中,历经岩石圈地幔中流体的溶蚀、寄主岩浆的侵位及后期构造变形作用的改造,最终在晶体(111)晶面上保留了形态各异的几何溶蚀像和位错滑移条痕;随着其晶格中孤氮聚合程度的逐渐增大,自晶体边部生长区向生长中心,C缺陷中心浓度逐渐递减,而A缺陷中心浓度则相应递增;该系列钻石晶格中位错滑移网络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及其孤氮(C缺陷中心)的驻留,明显受控于该地区的多期次构造快速折返运动,由此导致晶格中的位错沿{111}方向产生不同程度的滑移、攀移、增殖及重组,并伴有不等量的空位簇及亚晶界的形成,最终构成特征的多维位错网络。位错滑移是导致塞拉利昂济米矿区天然Ⅰb型系列钻石中[N_2V]~0、[NV]~0、[NV]~-等缺陷中心形成的关键因素,各类缺陷中心浓度与位错滑移强度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这也是导致该钻石呈现棕黄色、褐黄色调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成果为阐明该类型钻石晶格中C缺陷中心的驻留和[NV]缺陷演变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及其相关的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27;No.130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9K]
  • Optical Defect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CVD Synthetic Diamond Irradiated by 2 Me VElectrons Along <100> Axis

    Fanglin Lyu;Tian Shao;Taiqiao Liu;Xiaojing Lai;Andy Hsitien Shen;

    The features of optical defects in 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 synthetic type Ⅱa diamond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photoluminescence(PL) spectroscopy, before and after electron irradiation. The sample was cut within a {100} growth layer, and irradiated with 2 MeV electrons along the <100> axis. PL spectra of sample were collected under 532 nm and 355 nm laser excit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77 K, and linear scanning analysis along incident depth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defects. The pre-irradiation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revealed uniformly distributed PL centers at 389 nm, 469 nm, 533 nm, 575 nm(ZPL of NV~0), 637 nm(ZPL of NV~-), and 736.7/737.1 nm(ZPL doublet of SiV~-). After irradiation, the 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these as-grown defects were observed, alongside the emergence of irradiation-induced defects, namely 489 nm center, H3 center(ZPL at 504 nm) and GR1 center(ZPL at 741 nm). The maximum penetration depth of 2 MeV electron-irradiation induced defects was determined to be 2.1 mm. This work primarily presents the depth profiles of both as-grown and irradiation-induced defects in 2 MeV electrons irradiated diamond. The result provides experimental data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adiation effect in diamonds. Serving as a reference for diamond enhancement by electron irradiation.

    2025年04期 v.27;No.130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 湖南砂矿金刚石的成分和结构特征及其多源性启示

    刘欣蔚;陈涛;

    我国重要金刚石产地之一的湖南砂矿金刚石,其系统性研究综述尚显匮乏。本文系统地梳理了湖南砂矿金刚石的成分及结构特征。资料显示,湖南金刚石以ⅠaAB型为主,Ⅰb和Ⅱa型占比相对较高;含氮量以及氮聚集程度呈现明显不均一性;晶面花纹和颜色丰富,晶体形态多样,多呈现曲面外观,指示该金刚石上升到地壳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环境;内部生长结构多样,包括简单生长结构及复杂的斑杂生长结构和似玛瑙状生长结构;碳同位素组成(δ~(13)C)范围较宽,与榴辉岩型金刚石更为一致,揭示其碳源及形成机制有别于华北克拉通金刚石;包裹体种类有橄榄岩系列和榴辉岩系列组合,深部包裹体来源值得进一步探索。上述特征表明,湖南金刚石具有多源性、多期次、高复杂性的特点。不同金刚石个体具有一定来源个性,难以依据单一金刚石特征确认“整体”湖南金刚石的产地来源特征,需通过不断挖掘现有金刚石中所携带的杂质特征,特殊结构和包裹体信息,从而完善对湖南金刚石产地来源的认识。

    2025年04期 v.27;No.130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 高温低压处理黑色钻石的宝石学及光谱学特征

    李育洁;宋中华;胡志鲲;许颖倩;韩冬;

    石墨作为钻石的同素异形体,在特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二者可以发生相互转化,目前市场常见的处理黑色钻石就是利用此原理,通过在高温低压条件下促使钻石表层及内部产生大量石墨包裹体,大量微晶石墨使其为黑色。有效区分天然石墨包裹体致色的黑色钻石和高温低压处理的黑色钻石一直是实验室检测的难点。为此,本研究选取3粒天然褐色钻石样品进行高温低压处理实验,并收集10粒高温低压处理黑色钻石成品,分别从微晶石墨的形态与分布特征、拉曼光谱及钻石的发光图像、光致发光光谱共4个方面,对高温低压处理黑色钻石的宝石学及光谱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温低压处理所产生的微晶石墨主要分布于处理钻石样品开放大裂隙面上,无石墨特定形态,局部表层可见大量密集排列的微晶石墨,原有白色云状包裹体体积增大并变为黑色点状物;微晶石墨包裹体的拉曼光谱主要表现为位于1 590 cm~(-1)附近宽带,由于石墨D带的存在致使钻石的拉曼本征峰发生变形,证明高温低压处理产生的微晶石墨的有序度低于天然钻石中的石墨;高温低压处理黑色钻石样品的发光图像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较暗的蓝色荧光,裂隙处呈荧光惰性,裂隙附近可见由H3缺陷导致的绿色发光,部分样品可见“荧光笼”现象。光致发光光谱缺失以600、650 nm为中心的发光宽带及GR1缺陷,并出现强度不等的H2缺陷。微晶石墨包裹体特征及其光谱特征可以作为鉴定高温低压处理黑色钻石的主要依据。

    2025年04期 v.27;No.130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 高温高压合成黄色钻石中与镍相关缺陷中心的分布规律及光谱学表征

    杨池玉;张维肖;汪田田;汤维茜;

    以4颗宝石级高温高压(HPHT)合成黄色钻石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光致发光光谱及光谱成像技术对其与镍(Ni)相关的缺陷中心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HPHT合成黄色钻石样品中与Ni相关的晶格缺陷类型主要包括:Ni_s~-中心(658 nm吸收/发光峰)、NE8中心(794nm发光峰)、Ni-V中心(883 nm/884 nm发光峰)及Ni-N复合体(808 nm发光组峰)。经二次HPHT处理后,孤氮发生聚集,使钻石样品由Ⅰb型转变为Ⅰb~ⅠaA型直至ⅠaA型,受孤氮影响的658 nm吸收/发光峰相应减弱甚至消失;同时,二次HPHT处理破坏了Ni-N复合体,808 nm发光组峰减弱甚至消失,并促进Ni和聚集氮形成NE8中心,导致794 nm发光峰增强。NE8中心和Ni-V中心的分布存在明显分区,主要择优分布于合成钻石样品{110}生长区,在{100}和{111}生长区内不可见。

    2025年04期 v.27;No.130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7K]
  • 孤氮致色黄色钻石的分类及光谱学特征

    朱文芳;汪洋;和盛梅;宋中华;蒋佳丽;覃敏锋;

    孤氮缺陷致色是黄色钻石最重要的颜色成因之一,实际检测中其呈现出多种类型。为了深入理解,本研究对91颗孤氮原子致色的天然黄色钻石样品进行了系统分类与光谱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红外吸收光谱(1 344 cm~(-1)和/或2 688 cm~(-1)处理吸峰)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560~400 nm连续吸收)可确定黄色钻石样品的颜色均为孤氮致色;基于红外吸收光谱的归一化处理计算黄色钻石样品的C型氮、A型氮和B型氮的浓度及比值,将其分为纯Ⅰb型、ⅠaA~Ⅰb型、Ⅰb+ⅠaAB(氮不溢出)型、Ⅰb+ⅠaAB(氮溢出)型4类,且这4类样品的氮总量及聚合程度依次增加。前3类的红外吸收光谱均可能出现与琥珀中心相关的吸收峰,而第4类则无;荧光图像和光致发光光谱结果显示,前3类钻石样品均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导致的错位滑移线,均具有503.2、637、828、831 nm和905 nm处发光峰,第4类钻石样品出现类似块状“分区”的荧光结构且无塑性变形导致的错位滑移线,具有496.2、701、787 nm和926 nm处发光峰。

    2025年04期 v.27;No.130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5K]
  • 异常荧光无色钻石厘石的405 nm光致发光光谱特征

    黎辉煌;陈佳;朱文芳;黄旭;张陈圣文;祝晓霞;

    在钻石厘石检测中,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混用的情况一直存在。针对无色钻石厘石样品,NGTC深圳实验室采用超短波紫外光初筛其荧光和磷光特征,并针对非蓝白色荧光样品进一步开展405 nm激发光源条件下的光致发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天然钻石厘石除了常见的蓝白色荧光外,还可能呈现黄色、红色、绿色或深蓝色荧光,少数天然钻石样品还可观察到磷光,其光致发光光谱常见415、503、496 nm和741 nm等处发光峰,部分样品还会出现与SiV~-缺陷相关的737 nm处发光峰、与镍缺陷相关的发光峰,以及560 nm处荧光带;化子气相沉积法(CVD)合成钻石厘石通常表现出红色荧光,部分出现绿色、黄色或橙色荧光,其光致发光光谱常见468、737 nm处发光峰及其声子边带;高温高压(HPHT)合成钻石厘石则常表现为绿蓝色荧光和绿蓝色磷光,其光致发光光谱中常见与Ni缺陷相关的883 nm/884 nm处发光峰。

    2025年04期 v.27;No.130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 高温高压处理无色Ⅱa型钻石的人工辐照与退火处理

    罗跃平;原亨馨;王妍;范澄兴;

    钻石颜色是评价其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褐色Ⅱa型钻石经高温高压(HPHT)处理后可转变为高色级(H—D级),从而显著提升其价值,该处理工艺的鉴定方法亟需公开。目前,通过检测高温不稳定缺陷中心,光谱学手段成为鉴别HPHT处理无色Ⅱa型钻石的主要方法。研究表明,GR1中心(741 nm)对此类钻石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GR1中心可由天然辐照或人工辐照形成,因此确认其并非处理后二次辐照产物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以HPHT处理的无色Ⅱa型钻石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辐照和不同温度(800℃/900℃)退火,结合紫外-可见光谱与光致发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分析样品经人工辐照与退火处理后的宝石学及光谱学特征。结果显示,GR1中心在区分天然和HPHT处理无色Ⅱa型钻石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检测GR1中心的存在与否以及其较窄的半高宽(FWHM≤0.60 nm, 532 nm激发光源下测量)可以有效鉴别两者。

    2025年04期 v.27;No.130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 物理气相沉积(PVD)磁控溅射镀膜着色培育钻石的性能研究

    陈巧;黄诗润;龚梦蝶;张云浩;

    近年来,随着培育钻石的技术发展,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消费者对彩色钻石需求日益增长的推动下,高质量改色技术亟待发展。本研究团队基于物理气相沉积(PVD)磁控溅射镀膜着色技术,参考合成宝石镀膜着色的成功经验,在培育钻石表面实现了新型镀膜着色处理,并通过工艺调控实现了精准的颜色制备,使得合成莫桑石能够实现“镀色”宝石CIE颜色的色度值精细化,从而可以使2种不同颜色的色差△E低至2.4。针对培育钻石的特殊性,本文通过显微照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显微红外光谱仪对“镀色”的钻石进行研究分析,并设置控制加热实验和耐腐蚀性实验,对培育钻石颜色的稳定性进行测试。通过对比探究,结果显示,利用磁控溅射镀膜着色技术改色处理后的培育钻石展现出良好的耐高温性和耐腐蚀性,具有优异的耐久性能。本研究希望能为新型镀膜技术的发展进步提供参考,为“镀色”培育钻石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2025年04期 v.27;No.130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 无色和粉色CVD合成钻石的颜色成因及光谱学特征

    赵星棋;卢琪;顾玮铭;秦府鑫;

    选取来自两家企业的无色及粉色CVD合成钻石样品及其种晶,采用偏光显微镜、DiamondView~(TM)、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多激发光源低温光致发光光谱等测试方法,系统研究了样品的颜色成因与光谱学特征。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在正交偏光下普遍存在异常消光,表明其晶体存在应力差异;DiamondView~(TM)显示粉色CVD合成钻石样品表现出由NV~0中心主导的橙红色荧光,无色样品则表现为以H3中心为主的绿色荧光;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可将样品划分为Ⅰb型,粉色样品均出现与辐照及退火处理相关的1 450 cm~(-1)处(H1a中心)吸收峰,部分样品出现高温高压(HPHT)相关的1 510 cm~(-1)处吸收峰;根据1 332 cm~(-1)处的钻石拉曼本征峰处的半高宽(FWHM)显示,晶体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种晶>无色样品>粉色样品;紫外-可见光谱与光致发光光谱测试结果进一步揭示粉色CVD合成钻石样品中存在NV~0及SiV~-等中心。研究表明,CVD合成钻石样品具有强异常消光和层状生长现象,粉色CVD钻石样品经过辐照和高温高压处理,其颜色主要源于NV~0中心的形成,并在DiamondView~(TM)下呈橙红色荧光。研究测试结果可为CVD合成钻石的检测及颜色特征判定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对于提高合成钻石处理识别的准确性及理解其光谱特征的形成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4期 v.27;No.130 99-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 《粉色合成钻石(培育钻石)鉴定与分级》团体标准解读

    李坤;岳素伟;高诗佳;金莉莉;

    为规范粉色合成钻石(培育钻石)的市场秩序并提供技术支撑,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于2025年7月1日发布了《粉色合成钻石(培育钻石)鉴定与分级》团体标准(T/CAQI 435-2025)。该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标准空白,有助于提升鉴定准确性和分级一致性,增强消费者信心,促进合成钻石行业健康发展。本文系统解读该标准的核心内容,明确其鉴定与分级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依据。通过系统研究2 000余颗粉色合成钻石样品,结合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光致发光光谱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了科学的鉴定流程和颜色分级实物标样体系。标准内容包括鉴定特征、分级条件、颜色分级步骤等关键条款,重点解决了光致变色效应、伴色影响等技术难点。该标准为粉色合成钻石的鉴定与分级提供了统一、可靠的操作规范,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2025年04期 v.27;No.130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探究钻石:从岩石圈地幔到市场交融与检测技术博弈_营销·管理

  • 国际钻石行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制度建构:从溯源机制到金伯利进程

    梁伟章;丘志力;战雨仟;孙媛;丁永康;马瑛;

    全球资源治理体系日益复杂化,国际钻石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新一轮供应链信任危机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2003年,联合国大会支持的金伯利进程在原产地证书基础上启动对毛坯钻石国际贸易的监管,其中溯源机制构成该制度的起点和重要支撑。技术溯源通过钻石形貌特征统计、包裹体特征、光谱分析、微量元素分析以及碳同位素分析等手段,为钻石产地提供统计特征或指纹特征溯源判据;数字身份等商业赋码作为新的溯源技术,进一步实现了钻石身份的可追溯性。从矿山到市场的全流程信息采集仍是当前最具可行性的溯源路径。管理溯源作为该制度保障的核心,依托官方证书、政府认证与行业规范等手段,实现钻石来源与流转信息的可验证性。传统线下管理模式正逐步向加密数字认证转型,阿联酋启动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证书平台,为未来跨环节数据溯源与验证提供具备多边认受性的载体。金伯利进程作为一种全球治理创新,通过构建溯源技术与制度的融合机制,为国际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参考与实践模板。

    2025年04期 v.27;No.130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 2024年全球天然钻石市场发展现状与展望

    韩冬;亓炜;胡志鲲;刘厚祥;Rene Obbels;

    2020年以来,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资源短缺与需求瓶颈、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叠加中国经济转型、消费观念变革、人口结构调整、信息平权化推进等现实条件,全球钻石行业整体处于低迷运行状态。本文系统梳理全球天然钻石行业的发展现状,剖析行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探究背后的深层成因,并展望未来发展机遇。结果认为,天然钻石的稀缺性、悠久历史和情感叙事价值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赋能及有效制度构建下,有望为行业复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2025年04期 v.27;No.130 1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当代全球天然与培育钻石的供需演变及产业转型

    苑执中;

    在新冠疫情及俄乌冲突的双重影响下,全球天然钻石市场呈现量价齐跌态势,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的供需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截至2023年,全球经济持续萎缩及消费市场结构性调整,促使绝大部分消费者优先保留现金储备并削减非必要开支。培育钻石市场的扩容进一步挤压了天然钻石的市场份额,但其自身产能过剩导致价格逐步下跌。当前,天然钻石市场通过控制开采规模和强化品牌认证等手段来维持其价值和市场秩序;培育钻石市场则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来提升竞争力,并在工业应用领域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这两个市场正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为推动钻石市场可持续发展,提出3点建议:(1)推进技术创新,尤其是培育钻石生产技术领域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为主;(2)拓展应用场景,探索培育钻石在工业领域的新用途,如电子器件、半导体产业,以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发展;(3)践行可持续发展路线,通过可持续地开采和生产实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强化消费者对钻石溯源体系的信任。

    2025年04期 v.27;No.130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 下载本期数据